景泰蓝国礼、京绣手包、畲族银壶、夏布茶盘、珐琅文具……当非遗遇上时尚,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设计师的妙手下,古老非遗为什么让年轻人爱不释手?2019年5月29日,第十四届北京文博会上,融今文化打造的“融懿国风小馆”惊艳亮相,以“非遗+”新国潮系列作品,溯源“匠人、匠心、匠品”,邂逅“国风、国韵、国潮”,多维度诠释古老非遗与当代设计碰撞融合下的新国潮。
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简称“文博会”),由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今年的北京文博会通过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创意活动、推介交易和论坛峰会等活动,打造融创意思维、科技含量、文化底蕴于一体的世界性文化创意盛会。
展会期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及贸促会北京市分会等相关领导莅临融今文化打造的非遗文创美学空间“融懿国风小馆”调研参观,并对融今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和教育传承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高度肯定。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磊莅临融今文化展馆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局长王野霏莅临融今文化展馆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烁等领导莅临融今文化展馆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关宇莅临融今文化展馆
在融今文化打造的“融懿国风小馆”里,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软萌可爱的石敢当、中国风的文具被前来观展的观众层层围住,各种茶器、饰品、手包也让观众驻足和选购,这里成为大家必到的打卡胜地之一。
融今文化展馆软萌的文创产品
一块织锦,点缀了整个民族的美丽;一抹来自宫廷的蓝,把平凡日常变成美好时光。往昔手艺中储存的技艺、纹样、故事,也是人文历程的另一种演绎,设计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将珐琅、大漆、夏布、刺绣等非遗技艺运用于现代设计,通过创造之“物”向使用者传达对“美”的认识和生活态度。
非遗需要传承,一件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此中日复一日的枯燥唯有手艺人凭一颗“守艺心”,在如梭岁月中静静度过;非遗也需要创新,当千年技艺融入时代潮品的载体,让观者看到了非遗与当代设计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走进“融懿国风小馆”,馆内文房四宝、纺织非遗、茶文化、创新创意等四大主题系列产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传统非遗+现代设计”的概念,以及富有中式美学和潮流韵味的展品让观众纷纷驻足。
茶器系列产品
宋锦系列产品
“不同于机器生产,在非遗作品中处处是可触摸的时间和耐心。这样的一款京绣手包,一位手艺娴熟的绣娘要绣三到五天,再由高级技师耗费两天的时间打版制包;这套‘海上明月生’旅行装茶具,是釉上手工描金,经1310度高温多次烧制而成。也正因如此,当这些有着岁月痕迹的手艺融入生活时,你才能感受到温度,触发你的思考。再比如珐琅系列文具,以景泰蓝点缀黑檀,让使用它的人在工作之余能随时体会到传统的韵味。我们强调传统工艺的活化与创新,尊重技艺,也尊重创意。” 融今文化创始人、CEO殷丽莉女士介绍到。
京绣包
“海上明月生”旅行装茶具
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非遗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融今文化现已与全国诸多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深度合作,我们愿意做哑铃的中间连接轴,一端链接非遗传承人,一端链接青年设计师,一端链接非遗+新国潮,一端链接消费者,让非遗传承与时代审美相融合,找到传统技艺与年轻人的交集,传统文化、时尚表达,坚持内核、窥探潮流,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和品牌附加值。”
融今文化创始人、CEO殷丽莉女士接受媒体专访
融今文化以“非遗+”的概念——“非遗+文创”,“非遗+教育”,“非遗+文旅”,致力于“让大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全力打造“匠心传承东方美学的领导力品牌”。在非遗和文创领域,他们布局三大场景及品牌,即“融懿”系列高端文创产品品牌,“融懿学堂”非遗教育品牌及“融懿国风小馆”线上线下非遗文创美学空间品牌。
融今文化在非遗教育领域投入大量研发力量,以期“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大美非遗”。在位于丰台展馆的“融懿学堂”非遗体验区,前来体验的非遗爱好者络绎不绝,孩子们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画脸谱、做风筝、制团扇……不仅近距离体验了非遗,更唤醒了他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认同,在这里悄悄埋下一颗文化自信的种子。
创新是非遗生生不息的动力,让老手艺迸发新活力,是非遗传承发展的共同愿景。通过探寻文化源起、破解传承困境、探索转型路径、带动传统的回归和落地、合作融通创造,让非遗活态传承,让造物更有温度。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设计师的想象力,融汇贯通,守正创“新”,以器载道,以物传情,将传统美学进行重构,让“新国潮”更具文化性与实用性,让大美非遗融入现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