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头条号所用的图片以及文字均授权 # 文月阁文玩# (欢迎关注,文玩讲解,福利放送)
海贝钱币: 中国以贝作为货币分为三个时期:天然海贝时期、人工仿贝时期、金属铸贝时期。我国使用贝为货币的地区较广,其延续的时间亦很长,在云南少数地区贝为货币一直延用到明代或更晚的时间,个别地方直到民国时期仍在用贝为币。
仿贝,商周时代(公元前16—8世纪)经济贸易发展,为弥补自然货贝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石贝、玉贝、骨贝、蚌贝及陶贝等,通称仿贝。仿贝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币。
蚁鼻钱: 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铜币。因其形象得名。形状为凸面椭圆形,似海贝。正面有阴文,常见“贝”字;少数为“君”、“圻”等字,意义不明。又称鬼脸钱,与蚁鼻钱均为宋以后的习称。湖北、湖南、江苏、豫西、鲁南出土最多。
鬼脸钱: 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楚国铸行的铜贝。形制与蚁鼻钱同。钱面铭文仿佛一张吓人的鬼脸,故俗称“鬼脸钱”。一般长1.6厘米,重3克左右。释文旧释“贝”、“哭”或“贝化”二字的古体合文,今人多倾向释“巽”。鬼脸钱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大批出土,流通甚广,是战国中晚期楚地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齐刀: 齐国在姜氏公室时代大约“刀”、“布”、“圜钱”都在民间流通过,现在还无法确知,与三晋的情形不会有很大的差异。春秋末期,大夫田氏专权,大力推行刀币,为其谋国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币开始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灭姜氏而建立了齐国,其刀币就逐渐成为齐国的法定货币。
尖首刀: 尖首刀币:共80枚。长14~16.5厘米,宽1.9~2.2厘米,重15.3~18克。刀身外缘隆起,断于柄处。一般模 铸一字。 此币没有统一面文,是燕国在战国时期还没有统一铸币权的反映。尖首刀币的出土,对研究齐燕两国的政 治、经济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燕明刀: 明刀是燕国最重要的法定货币,明刀铸于燕国商品经济最发达时期。总的发展趋势是:刀的长度逐渐变短,刀身由宽逐渐变窄,刀身由圆折背逐渐变为方折背。 明刀铸造技术略逊于齐刀,尤其在含铜量方面明显低于齐刀,一般含铜仅有35~45%,有时铅、锡含量多达 45~58%,这可能和燕、齐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关。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中,发现有铸钱作坊的遗迹,除出土明刀外,还有不少的泥范,范为长方形,一范之上并列五模。在河北省承德还发现有石质铸范,可知当时铸范质地不止一种,铸地也不止燕下都一处。
磬折刀: “磬折刀”(又称方折刀),一般体形较小,长约12.4-13.3厘米,宽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仅重1.4克,这是个别现象。刀身与刀柄连接处是方折,古钱家称这种方折为“磬折”。其字体长大,雄伟豪放,风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amp;#93;下、右邑、?amp;#93;八、?amp;#93;邑外炉,外有工、行、化等单字。燕昭王派遣乐毅伐齐,占领其七十二城,达六年之久。在齐国所铸造的“刀币”也有圆折的,颇厚重,通常视作燕刀中的珍品。“圆折刀”有减重现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约是惠王时出的,在此期间一方面因为齐国的将领田单失败,齐国的领土尽失,另一方面又与赵国失和,连年战争,造成经济上的困难促成了货币减重现象。
六字刀: 齐刀为 齐国铸造的货币,主要流通在齐国(今 山东半岛地区)。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圆环,面、背有文字或饰纹。
赵刀: 赵国是三晋之一,行使的货币以“布钱”为主。赵国与燕国的货币经济关系较深,所以赵在国都邯郸及 主要大城市也铸行刀币。荀况时(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赵国已成为刀布币并行的国家,在荀况《富国》一文中就有“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奇之食,苟关市之征以难其事”的话。赵国铸行刀币不会早于燕国,更不会早于齐国。 古玩市场上,古玩的产品数量是有限的,随着古玩人数的逐渐曾加,必然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这带来以次充好的局面,必然就导致了许多赝品的出现。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许多人都不懂如何鉴别古玩市场的好坏,就匆匆的投入到古玩市场之中来,这必然会造成古玩市场的又一个混乱。不要盲目的选择艺术品公司,首先要确定自己藏品的价值,然后要选择有实力的公司。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文玩知识
可添加
文月阁文玩
欢迎关注文月阁文玩,现在正进行免费结缘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