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不光是补脑饮料、深海鱼油这些保健品热销,就连人血白蛋白这么专业的药品也成了不少家长“踅摸”来的“考前神药”。那么,究竟这“临阵磨枪”吃下的五花八门的保健品,是“真管用”还是“安慰剂”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营养学专家范志红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告诉家长,千万不要寄希望于几天内就能提高智力的保健品,世界上不存在这样的保健品。在很大程度上,吃这些营养品是一种精神安慰。
尽管不少考生吃了补品也没有感觉到实效,但对于家长来说,这些保健品就是“安慰剂”,他们还是抱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觉得买总比不买好。笔者的一个朋友就是高考生家长,她的观点极具代表性——“这些保健品应该吃了也没什么坏处,万一能起到提高记忆力的作用呢?”精明的商家就是抓住这种消费心理,让普通保健品甚至普通饮料都戴上了“神奇的光环”。改变这一畸形的消费现象,一个是监管部门要在广告宣传上把关,还有就是考生及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高考,孩子们轻松上阵,保持良好的应试心态,也许会比海吃一堆保健品来得实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