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生活
果陀剧场《淡水小镇》 人生之美 淡淡如水
日期:2014-04-22 09:29  

与台湾果陀剧场结缘,是因为那部由金士杰和卜学亮主演的大戏《最后 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一本畅销书,探讨了生死价值观和生命的意义。2014开年之际,再见果陀剧场,是因为他们将把话剧《淡水小镇》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淡水小镇》改编自美国著名剧作家怀尔德的名剧《我们的小镇》,剧本改编兼本剧导演梁志民将这出剧作以台湾淡水为背景,改编成极具台湾味道的《淡水小镇》。全剧共分三幕,分别讲述了淡水小镇人们一天的生活、男女主角的相恋和厮守以及女主角去世后灵魂求老天让时光回到曾经她生命里最重要的那一天。

全剧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去展示淡水小镇上人们日常的生活细节,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家常得不能再家常,却也温馨得不能再温馨,正应了那句著名的歌词“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在经历了第一、二幕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之后,全剧只用了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通过死去的灵魂回到人世间重新审视自己过往的生活,展现 “死去活来”之后对家人的留恋、对于自己所生长的那块土地的留恋。这些片断每每在催人泪下之余让观众领悟到:人生的美好,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宏伟事业,不在于经天纬地的宏伟蓝图,不在于名垂青史的宏伟传奇,只在于那些原本因为简单平凡而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生活细节。

果陀剧场筑成这样一座《淡水小镇》,花了两个半小时演绎的就是现今网络上热传的一句话——“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可是,附着着如此深刻人生哲理的戏剧舞台上一点也看不到说教的影子,就像他们演过的《最后 14堂星期二的课》一样:台上尽是生活的枝叶,走出剧场后脑海中却久久挥之不去对根茎的思考。

在很多文艺作品热衷于“毁三观”的今天,难得看到《淡水小镇》这样一部“树三观”的好戏——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演绎了美好的人生观、弘扬了传统的戏剧观。

前两者很直观,从舞台上女主角的追悔莫及中,观众总是很容易感同身受地体味到生活就是一场充满遗憾的人生旅程。就像那句老话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生活中的遗憾又岂止在于孝养双亲这一点上?我们往往不经意间忽略了每一个当下的美好,觉得那只是人生中一个个平淡的片断,而当你失去时才发现——再平淡的片断都是追不回来的美好时光。想想看:健康、平安、父母、爱人……哪一样你拥有时都觉得像空气和水一样理所应当,只有一朝失去才发现这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或许上帝造人的时候就故意这样设计基因,让人类成为一个最容易后悔却也没有后悔药吃的物种。

除了这种人生提示,我觉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淡水小镇》回归戏剧本原的戏剧观。该剧所表现出的那种不疾不徐、娓娓道来的表演平常心,在当今话剧舞台上实不多见。一出好戏,当然要有戏剧性,要饱含戏剧冲突。但并不是戏剧性和戏剧冲突越强烈越好,更不是戏剧性和戏剧冲突越表面越好——有时内在的情感冲突比外在的情节冲突更有力量也更持久。我们现在的戏剧,包括电影和电视剧,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误区就是:情节越曲折越离奇越好、悬念越强烈越刺激越好、包袱越火爆越频繁越好,没有耐心去铺陈故事、叙述情节。当下最流行的赞扬一部影视剧的话叫做:“全场无尿点。”意思是:全场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悬念一个套一个,让观众不舍得起身去上厕所。不可否认,这样的作品很吸引人,也是深受市场欢迎的好产品。但在此之上有没有撞击心灵的内涵?有没有滋润精神的营养?就成了另外一个标准。在我看来,《淡水小镇》在情节叙事上相当有耐心,就像马三立的相声在最终抖响包袱之前的平铺直叙相当有耐心一样。但全剧最后的升华却是相当震撼人心的生死叩问,这才是一部文艺作品的分量所在。

据说果陀剧场的得名来源自梵文中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希望”的意思。的确,看完这样一部戏之后,你会觉得“生活真美好”,而这不就恰恰是人生的希望之所在吗?人生之美,淡淡如水,编剧和导演把作为世界名剧的《我们的小镇》搬到台湾后改名为《淡水小镇》,本身也许是无意的,但这种寓意却非常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