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尚生活
《玩偶之家》 娜拉出走100年之后……
日期:2014-02-17 10:33  

1914年,上海春柳社首次演出“幕表戏”《玩偶之家》,此这部易卜生的经典戏剧在中国演了又演,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中演出次数最多的外国名著之一,对中国的戏剧和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4年,《玩偶之家》在中国首演一百年之际,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大剧院版小剧场话剧《玩偶之家》,由任鸣执导、王斑携妻子曹颖联袂演出。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的代表作,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写成的,187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演,成为了世界各国戏剧舞台上常演常新的经典作品,不仅对 19世纪末到 20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极大推动了欧洲女权运动的发展。

《玩偶之家》在中国知识界引发过一场关于“娜拉出走后究竟往何处去”的热烈辩论。

鲁迅的观点最为讲究实际,他认为妇女解放至关紧要的是经济独立。

郭沫若认为应该当一个秋瑾式的女革命家投身于社会改造之中去。

茅盾认为仅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还是不够的,她必须运用她的知识来改善社会。

曹禺认为这不仅是妇女解放的问题,男女双方都要摆脱社会传统势力的束缚。

张爱玲提出了“走到楼上去”的见解。

《玩偶之家》催生了一大批“娜拉 ”式的中国剧本和“娜拉”式人物的小说 — —

胡适的《终身大事》

欧阳予倩的《泼妇》

丁西林的《压迫》

洪深的《赵阎王》

熊佛西的《一片爱国心》

以及“娜拉”式人物为主人公的小说 — —鲁迅《伤逝》里的子君

巴金《家》里的琴表妹

茅盾《虹》里的梅女士

《玩偶之家》成为妇女解放的一面旗帜,促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 “娜拉 ”式的为争取独立、解放,离家出走的女性人物。许多中国妇女像娜拉一样“砰 ”的一声离开封建和资产阶级家庭,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