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
它曾是重庆的最“多金”的地方,如今却逐渐消逝,不复当年的模样……
日期:2017-07-14 13:46  

我记得曾有人这样讲:

说一个城市未免太片面,不过用来形容重庆的一些老街,我觉得并不过分。

拆迁让我们记住了十八梯,慢生活让我们记住了下浩。但鲜有人知道这条位于南滨路边的老街,历经三重巨变,曾是重庆最“有钱”的地方。

如今……你知道的,也要拆了。

问起铜元局,大多数人的印象应该是“3号线的一个轻轨站”,或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取景地。

从两路口站乘坐三号线前往铜元局,你会感受到列车呼啸着穿过菜园坝大桥,长江美景一览无余。

而铜元局轻轨站这面倒映着错综复杂的梯坎的大玻璃,也在电影中见证了小岳岳的爱恨情仇。

很多人问铜元局是不是真的有铜元,答案是……曾经有过。

铜元局曾叫苏家坝,光绪30年,四川总督令人在此设立三峡铸币厂

▲光绪30年的铜元局

民国二年(1913年)正式铸造铜元流通于市(后铸少量银元),该地区即取名“铜元制造局”,简称“铜元局”,地名沿用至今。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接管,命名为“兵工署第二十工厂”,因地处长江边,曾遭日机多次轰炸,工人们夜以继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枪弹输送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50年代中期,工厂改名为“长江电工厂”。大量职工涌入,这里开始有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

而现在,他卸下了头顶的诸多光环,变成了一条即将消逝的有味道的老街

从铜元局轻轨口走出来,映入眼帘的就是号称720°过山车道的苏家坝立交。

这座号称全国城市最高的匝道桥,有堪比过山车的行车道,感觉可以列入“非老司机勿入清单”里头了。

而夜晚华灯初上时,他愈加美丽。远远看去如同一个……小龙虾的头!(不好意思最近好爱吃小龙虾,哈哈哈好丢人)

从轻轨口出来沿着一个大下坡直行,便来到了铜元局老街的大田坝街区

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有些破旧的高层楼房,沿街的包子铺和商贩,但往右手边的围栏缝隙瞄了一眼,我看到了另一副光景。

被列为拆迁区的图强村仍旧有人在此居住,各种猫和土狗旁若无人地转悠。整个村子散发出一种潮湿腐烂的气味,让我为这里的住户着实捏把汗。

很多房子已经搬空,但我其实会觉得,搬与不搬并无两样

这里的房子多为20世纪70年代建造的红砖青瓦,有一些是电厂的家属楼,也有人在这里白手起家。

大路边的苍蝇馆子,有人坐在烈日下吃一碗小面。风扇呼拉拉的吹,这是重庆36度的早晨。

芭蕉湾社区的房子相比图强村好很多,而且各式各样。我看到一个有着幽深走廊的三层房子,两边都是房间,即使烈日当头,里面还是深手不见五指。

老人们坐在家门口发呆,我走近一个老婆婆,问他这里是不是电厂宿舍楼,他却用生涩难懂的重庆话向我比划了半天公共厕所怎么走,最后沟通无果,她笑眯眯的说了句:“wō bǔ xiāo dèi”

有时候你看到迟暮的老人,他们让你感到有距离感和拒绝感,可是当你走过去,和他们交流,你会发现她们一直都敞开门,渴望外人走进来。

在这里你能见到童年时期处处可见,现在如同失踪了的手艺人。缝纫工,修鞋匠,钟表匠……

剃头匠就叫X剃头,而不是什么XXX造型或者XX发型设计。邻里邻间都很熟,买个东西都要闲聊几句。

老人坐在报刊亭看报,年轻人瘫在一边打农药。

站在路边大喊一声“棒棒儿!”,远处马上有人回应道:“来老来老!”。

棒棒作为和老街一样在消逝的职业,仍旧有人在坚守

从长江中学旁边的大坡下行,便来到了这条街市井气息最浓厚的大田坝临时农贸菜市场。

我觉得其实幸福感最强烈的地方,不是米其林三星餐厅或咖啡厅,而是菜市场。起个大早,挑挑那些还沾着水滴的各色蔬菜,鸡鸭鱼活蹦乱跳,这里呈现出生命最鲜活的样子

据说每周天,这里还会爆发大规模的人群运动————赶场!

小时候在老人居住的乡镇长大的小伙伴,这估计是很多人超难忘的回忆。什么都卖,什么都有。

经过一个菜摊,一个大叔看到我手里的相机,小声地问旁边的人:

“她拍嘞些做撒子哟?”

“你不懂了吧,这是古老的场所,值得留念。可能十年二十年,就再看不见了。”

我不禁放慢了脚步,老街的人并非不知道生活环境的相对落后,面对临街拔地而起的高楼,他们心里有期待,也有不舍。

因为不二游我走过很多老街,有的感觉相似,有的截然不同。但走出老街,看到画风突变的高层,我觉得我没资格对老街上的一切评头论足。

有的升起,有的在落下,这是自然规律。所幸人永远趋向于更好的生活,所以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祝福老街里的人能把老街的“魂”延续下去。

千番旅行专注于重庆旅游资讯、门票优惠、文艺好去处、各类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