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头条
哪里有重大灾害那里就有中国军队的身影
日期:2014-09-02 13:56  

隶属北京军区的三十八集团军,成为救援行动中的“常客”,是因为其拥有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万余解放军和武警部队,670多名将校领导干部,陆军、空军、二炮以及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多兵种协同——有重大灾害的地方,就有中国军队的身影,此次云南鲁甸地震中亦如是。四级指挥

根据《2013中国国防白皮书》,我国目前已组建抗洪抢险应急部队、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等9类5万人的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

“我们没想到这支部队的规模有这么大,组建得这么快。”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林家彬曾对媒体说。

中国军队救灾应急能力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空白。1964年,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后,方才组建第一支防化医学应急分队。

1998年抗洪后,中央军委确定19支部队为抗洪抢险专业应急部队,主要由工兵和舟桥专业部队构成,佩戴由“钩镐与船桨”图案和“KHYJ”字母组成的红臂章,承担着全国七大流域、九条江河和两大湖泊的抗洪抢险任 务。

2006年,中央军委批准颁布实施《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参加地方抢险救灾”明确规定为解放军应急主要任务之一。

两年后,汶川地震,113080名官兵参与救援,涉及陆、海、空、二炮等所有军种。

也是在此次救援中,时任总参作战部副部长马健少将,首次对外公开了军队在抗震救灾行动中的四级指挥体制:第一级为军队抗震救灾指挥组(四总部有关领导组成);第二级为军区联合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三级为各责任区指挥部;第四级为作战救灾部队。

但根据灾害规模以及投入兵力的大小,这四级指挥体制会发生调整变化。此次云南鲁甸地震救援中,经总参谋部批准,成都军区成立了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分鲁甸、巧家、会泽3片建立责任区,不过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指示中,并没有出现总部抗震救灾指挥组的字样。专业部队与就近原则

“就近”,是中国军队灾害救援的第一原则。这也是成都军区三次担负救灾任务主力的原因,其最大意义在于能快速调集兵力,迅速开展救援行动。

“就近原则”的另一个意义还在于,救援部队对当地特殊地理环境、气候的适应性。在青海玉树地震发生之后,兰州军区第一时间调派的参与救灾的官兵,大多数都有执行高原任务、抗高原反应的经验。

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军队非常重视应急专业力量建设。2010年4月20日,时任总参谋部应急办主任田义祥曾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说,专业救援部队每个战区各有(至少)一支,每支救援队各擅所长。

以救援行动中的“常客”、隶属北京军区的三十八集团军为例,其频频“出镜”即是因为拥有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由该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组成。

武警水电、交通部队也相继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而正在进行的云南鲁甸地震救援行动中,武警水电、交通部队成为抢修道路、对堰塞湖实施爆破的主要力量。能吃热饭能洗澡

鲁甸地震报道中,一条救援官兵“浑水泡面”的新闻颇引发些争论。究其原因,在于解放军应该有着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

2008年,时任总后勤部司令部战勤计划局局长谢维宽曾对媒体介绍,救援部队后勤保障系统,包括救灾部队的队属后勤力量、军区战役后勤力量、总后勤部所属战略后勤力量的三级后勤保障。

根据介绍,按照军队的规定,救援部队首先要配备两到三天的野战干粮。除此之外,还必须带一个星期的“生给养”。军队组织的饮食保障,主要是运用军队的自身装备,也就是有炊事拖车,也有营、连、排的炊事单元,利用这些装备来组织热食保障。

不过,在救援部队抵达救援地初期,由于道路损坏、地理环境恶劣等各种因素,执行救灾任务的官兵宿营、伙食、看病、装备修理和油料保障等还处在临时应急状态下,并不一定能达到后勤保障要求。

缺水的情况同样出现在舟曲泥石流救援行动中,当时整个县城只有两三个水源地,抢险部队进来以后,只能吃干粮,没有平地,车没处停,帐篷都没处搭,居民没法安置。

8月6日凌晨,云南鲁甸地震救援现场,第一辆净水车正式启用,每天可保障3000-5000人的用水。另外还有两辆淋浴车用来解决灾民和救灾官兵的洗澡问题。